吉林雁鳴湖自然保護區位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境內,地處長白山脈張廣才嶺南麓,東與黑龍江省寧安縣相鄰,北與黃泥河林業局接壤,西南與敦化市官地鎮、額穆鎮、黑石鄉相連,東南與敦化林業局相接,地理坐標為東經128度11分40秒至128度45分30秒,北緯43度39分20秒至43度51分28秒。保護區總面積為53,940hm2,其中,核心區面積19,649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6.4%;緩沖區面積24,846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6.1%;試驗區面積9,445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7.5%。
該保護區屬于 “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牡丹江上游濕地及黑鸛、東方白鸛、丹頂鶴、中華秋沙鴨等瀕危水禽及東北虎遷移的重要生態廊道。
該區屬低山丘陵區,總體地勢北高南低,張廣才嶺余脈馬鹿嶺、小嶺等由北向南延伸到牡丹江沿岸,其間分布有森林、谷地、溪流及草甸,構成本區復雜多樣的地貌類型。
保護區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春秋短暫、涼爽少雨,夏季溫暖、雨量充沛,冬季漫長寒冷,年平均氣溫4.3攝氏度,無霜期平均為120天左右。該保護區是吉林省河流密度較大的地區之一,松花江一級支流牡丹江自保護區西端入境,由西向東橫貫保護區南部,流經保護區的長度為53公里,流域面積2,383hm2,年徑流量26.8億立方米。獨特的水系分布與地貌特征使該區內濕地類型多樣,野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此區濕地是我國長白山區濕地類型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按照國際濕地公約的分類體系,該區內濕地可劃分為兩大濕地系統,即天然濕地系統和人工濕地系統,天然濕地系統包括6種濕地類型;即: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泛濫地、灌叢濕地、森林沼澤和草本沼澤,人工濕地系統包括2種,即灌溉地、蓄水區。濕地面積為18,90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5.0%,其中天然濕地面積為17,357公頃,占該區濕地面積的91.8%,人工濕地面積1,548公頃,,占該區濕地面積的8.2%。
此區濕地中有代表性的濕地植物有蘆葦、鳶尾、大小葉樟草、香蒲、水木賊、菰草等。水生植物有蓮、睡蓮、蓮葉荇菜、菱角、槐葉萍、雞頭米等。
漂筏苔草沼澤是我國長白山區最具典型性的沼澤類型,豐富了明水域的異質性,為水鳥棲息提供了優良的空間條件。由于浮氈的遮蓋,降低了“漂筏”下河流水體的溫度,為冷水性魚類的產卵、索餌創造了適宜的水域環境。
森林在保護區植被類型中占有重要位置,生態價值十分明顯,針闊混交林廣泛分布與山地和丘陵地帶。據科考結果統計,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63目143科512屬1460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9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的有1種:東北紅豆杉;國家Ⅱ級保護的有8種:紅松、水曲柳、黃檗、蓮、野大豆、胡桃楸、紫椴、刺五加。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37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的野生動物7種:東北虎、丹頂鶴、黑鸛、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原麝、金雕;國家Ⅱ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42種。
該區處于東亞—澳大利亞水鳥遷徙路線上,是珍稀瀕危鳥類的主要棲息地和遷徙途中的停歇地。據專家調查,該區鳥類達25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5種,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35種。
保護區處在哈爾巴嶺和張廣才嶺之間,地形、地勢和植被為東北虎的棲息和遷移提供了較為理想的生境條件,是東北虎克服牡丹江水域生態屏障來往于張廣才嶺和哈爾巴嶺的最佳地段。該保護區的地理位置對聯系吉林省東北虎三個島嶼狀分布區,保證隔離種群的基因交流,維持與穩定、擴大東北虎種群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2001年至今,在保護區北部曾兩次發現東北虎的蹤跡,對該區實施保護,對于東北虎野生種群的恢復具有重大意義。
保護區體現了物種的稀有性和多樣性,同時還有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性和脆弱性,以及自然原始性等特點,具有很高的保護科研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
該保護區的濕地處于牡丹江上游,距牡丹江源頭約80公里,距中國最大的熔巖堰塞湖?鏡泊湖30公里。大面積連續分布的河岸帶的濕地,是牡丹江上游最重要的蓄洪區,洪水期間這些濕地蓄納牡丹江洪水,能夠顯著延長洪峰歷時,削減洪峰流量。同時,河漫灘上和溝谷中的濕地植被極為繁茂,可大量俘獲山洪和牡丹江洪水所攜帶的泥沙,使進入鏡泊湖的洪流泥沙含量大大減少,從而有效防止了鏡泊湖的泥沙淤積,因此從生態水文意義上來看,保護區各種濕地類型的保護對牡丹江和鏡泊湖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區始建于1991年,是敦化市政府批準成立的第一個縣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了保護區管理局,建立健全了組織機構,設立了6個職能部門和3個保護管理站。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和崗位責任制,由市政府出臺的《吉林雁鳴湖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為該保護區行政執法提供了依據。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同時,在濕地監測與研究、社區公眾教育及杜絕捕撈、砍伐、采挖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為了加大對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鳥類的監測力度,保護局設立專門人員在黑鸛、東方白鸛等珍稀水鳥的重要棲息地常年管護。架設人工生態圍欄80多公里,修筑巡護公路34公里,實施退耕還林、還濕3000多公頃。目前,保護區已初具規模,進入了科學化、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軌道。
隨著雁鳴湖自然保護區的進一步完善,各項科研和保護措施的進一步落實,濕地生態系統基本功能的進一步維護,黑鸛、東方白鸛、丹頂鶴、中華秋沙鴨等珍稀水鳥將在此生存繁衍,東北虎的重要生態廊道將得到有效的保護,雁鳴湖將成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家園。
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
版權所有:吉林文明網